原标题:男篮也要搞归化球员?国足的经验教训或许值得姚主席借鉴
亚洲杯兵败雅加达后,关于男篮“到底该不该启动归化球员政策”的讨论再一次甚嚣尘上。但对于篮协主席姚明来讲,归化一名球员远远不是给他发一张绿卡这么简单,他还要考虑无数方方面面的问题,尤其是球迷的情感。或许,这几年另一项大球运动饱受争议的归化经历,会成为姚主席着重参考借鉴的经验教训。
从19年世锦赛在家门口输给波兰开始,每次男篮在国际赛场失利,便会有球迷或者球评提到“归化”二字。因为早在21世纪初,便有其他国家这么干了。
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,篮球可以说就是美国一家独大的运动,除非美国自己摆烂不派遣最强阵容参赛,不然冠军基本不会落入他国之手。虽然近些年美国和其他篮球强国的差距越来越小,但为了更近一步缩小美国与其他强队、一般强队与弱队之间的差距,尤其是缩小弱队和强队之间的差距,国际篮联还是出台了官方的归化政策,方便大家“补课”。
按照FIBA的政策,一场国际篮球比赛中,
和足球的归化规则相比,FIBA的标准比较宽松,只要有国籍就能上,像高拉特那样有国籍但因没连续住满5年而无法代表国足出场的滑稽闹剧不会发生;但另一方面,FIBA也严格限制了每支球队“外挂”的数量,避免某些球队直接变成美国二三四五六七队——虽然一直有消息传出FIBA打算把规划名额放宽到2个,但该传言迟迟未得到证实。
如今,归化球员在FIBA里已经盛行到了什么地步呢?单看这届男篮亚洲杯,除了纽澳和中国,几乎每个队都有一名归化;而在世界范围内,连西班牙、法国这种传统强队也有像伊巴卡、恩比德这样的归化球员;很多承认双重国籍的国家,比如尼日利亚等国,更是可以绕开FIBA的政策,组一支准NBA级别的“国际纵队”。
在中国体育界,归化其实也不算是最近几年才发生的事,但在这之前我们绝大多数的归化都是去选择归化带有中国血统、长着中国面孔的运动员,而归化完全没有中国血统的运动员,中国男足可能不是始作俑者,但一定是话题最多的。
早在2013年,当中国男足还是“最早备战2018世界杯的队伍”时,便开始有归化外国球员的风声传来;而在俄罗斯世界杯之后的18年国庆假期期间,北京国安传出签下侯永永和李可(后来也真的签下了),才打响了中国归化球员的第一枪。
归化球员这个词,一直在全国范围内都饱受争议,因此一开始,各个摩拳擦掌准备延揽归化球员的俱乐部都表现得十分克制,尽量以寻找全世界范围内有中国血统、能为国出战的人才为优先,连钟塔西这样的球员,我们也不得不忍痛割爱。
责任编辑: